柑橘疮痂病属于真菌型病害,主要为害易感病品种的幼嫩组织,如新梢(初抽出来的新梢幼叶尚未展开前)和幼果(刚落花后的幼果),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,严重时会导致果实畸形。
柑橘疮痂病病原菌:柑橘痂圆孢菌,属于半知菌亚门痂囊菌属。
柑橘疮痂病发病症状:
A、叶片:初期产生黄褐色小斑点,逐渐扩大,变为蜡黄色,后病斑木质化而凸起,多向叶背面突出,叶正面凹陷,叶背面部位突起呈圆锥形的疮痂,表面粗糙。微农资网,关注农资那些事儿。新梢叶片受害严重的早期脱落。天气潮湿时病斑顶部有一层灰色霉状物。有时使叶片畸形扭曲。
B、新梢:受害症状与叶片基本相同,但突出部位不如叶片明显,枝梢变短而小、扭曲。
C、花瓣:受害花瓣很快脱落。
D、幼果:幼果染病初期生褐色小斑,后扩大在果皮上形成黄褐色圆锥形,木质化的瘤状突起。受害严重的引起早期落果。受害较轻的多数发育不良,表面粗糙,果小、味酸、皮厚,或成为畸形果。空气湿度大时,病斑表面能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盘。
柑橘疮痂病发病条件:
发病的温度范围为15~30℃,最适为20~28℃。病原菌分生孢子借助水滴和风力传播到柑橘幼嫩组织上,易感病品种有宽皮柑橘(如温州蜜柑)和柠檬类,比较抗病的有柚类、梗橘和大多数杂柑类品种,高抗病品种有甜橙类。
柑橘疮痂病的防治方法:
1、田间管理:
A、冬季修剪时剪去病梢和病叶,并清除园内落叶,一并烧掉。保持树冠通风透光。
B、加强肥水管理,统一放出整齐新梢。
2、化学防治:
可选用农药制剂有:吡唑嘧菌酯、苯醚甲环唑、咪鲜胺、代森锰锌、丙森锌、吡唑醚菌酯代森联、嘧菌酯、戊唑醇、丙环唑、氟硅唑等等,也可添加一些保护性制剂如多菌灵,注意交替用药。因柑橘疮痂病主要危害幼嫩组织,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施药时期:春季萌芽抽梢新芽长1~2毫米时第一次用药;第二次是柑橘落花末期,开始生长幼果时;第三次温度高雨水多湿度较大,也就是5月至6月时,如果果实出现病状,需再次用药。